【編譯李威撰整理報導】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斯比全球生殖健康中心(Bixby Center for Global Reproductive Health)的喬菲(Carole Joffe)教授在前往挪威考察人工流產政策後,於RH Reality Check上指出,美國與挪威兩國在人工流產議題上的巨大差異,彷彿兩邊生活在「兩個不同的星球」。
喬菲前陣子拜訪挪威,在友人協助下,安排她跟赫格(Anja Hauge,化名)醫師會面,赫格在挪威一家大型醫院服務,是一名傑出的婦產科醫師,在寄給喬菲的一封電子郵件信中,她向喬菲表示,「當然,我們也提供人工流產服務」。
「當然?!」在美國,一句話如果同時包含「人工流產」、「醫院」、「當然」等字樣,無疑會令人感到相當震驚。美國隻有5%的人工流產是在醫院裡進行,即便這個比例甚低,但仍遭受到抨擊。眾議院在共和黨的主導下,今年1月通過《保護生命法案》(Protect Life Act),該法案允許那些接受聯邦補助的醫院在即使危及婦女生命的情況下,仍可拒絕提供人工流產服務。眾院5月又通過所謂的福斯修正案(Foxx amendment):提供綜合醫療訓練的醫院,若提供人工流產訓練,則政府可扣押原本要撥給醫院的款項。
在與赫格面談時,喬菲發現美國與挪威在人工流產議題上,有著截然不同的想法。在挪威,人工流產「完完全全地融入」到醫療照護體系,就如同所有其他醫療手術一樣,由政府來支付手術費,而且全國各地都能取得人工流產的醫療服務。
大多數的婦產科實習醫生,都要接受人工流產訓練;但仍設有排除條款,但鮮少有年輕實習醫師會去使用這一條款。
另外,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醫療人員,既不會遭到院方懲處,也不會遭到反人工流產運動者的騷擾。簡言之,無論是醫療人員或民間大眾,人工流產議題在挪威鮮少被政治化。
規定嚴密不嚴格
理論上,挪威的人工流產管制看起來是比美國還要嚴格。孕婦在懷孕12個星期內,幾乎都能夠進行人工流產;但懷孕介於12至18個星期的婦女,人工流產就必須經過委員會討論;懷孕超過18個星期的婦女,則隻有在危及婦女健康及性命堪虞的情況下,或胎兒本身有嚴重或緻命的缺陷時,才可獲準人工流產。
當然,以為美國比較自由的認知,純粹隻是理論上看來如此。美國每3名婦女中,就有1人所居住的郡縣沒有任何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診所,有些州甚至隻有1家診所提供這項服務。另外,美國許多女性無法支付人工流產費用,大多數的州也禁止用人民的納稅錢來補助人工流產手術。然而,許多貧窮婦女為籌足人工流產手術費用,反而耽誤到進行手術的時間,而時間一旦拖得愈晚,費用就愈昂貴,醫師進行手術的意願也就愈低。
5月31日是提勒(George Tiller)醫師被殺害的紀念日,這起事件意味著在美國提供人工流產服務的醫師,其身家性命受到某種程度的威脅及恐嚇,而這在挪威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。
與赫格的交談過成中,令喬菲最感興趣的部分,是挪威的委員會制度,這一委員會處理懷孕超過12個星期的人工流產。當人工流產的要求遭地方醫院拒絕的話,會自動上訴至中央委員會。中央委員會的設置,與各地人工流產被拒的不同比例有關,而這個制度出現至今僅一年多。不過,就算沒有中央委員會,絕大多數12到18個星期的人工流產要求,在一開始的時候都會獲得醫療院所的同意。
12個星期以上的人工流產案需委員會同意才能進行,有些婦產科醫師對此表示失望,他們認為上限應該提升至16或18個星期。就像赫格說的,「這對婦女是羞辱,也是在浪費每個人的時間」。她認為,由政府單位(指委員會)出面來「仔細監督」人工流產政策是否被落實,想到就令人頭暈。赫格表示,每2年衛生部就會召開大型會議,全國各地的醫院都會派代表前去討論人工流產的議題。
美挪差異 評比見真章
雖然美國(1973年)與挪威(1978年)在人工流產合法化的時間上相去不遠,但就人工流產或生殖健康等議題上來說,兩國仍存有差異。
在挪威,人工流產可免費進行,由政府出資補助,且沒有被汙名化的問題。最近有一重要的孩童倡議機構甚至表示,由於挪威的家庭政策相當友善,且在母親及嬰兒的死亡率上,一直保持優良記錄,因此挪威是「全世界成為母親的最佳所在」。
反觀美國,儘管反人工流產的政客們,以道貌岸然的姿態表明自己與母親們站在同一陣線,但根據5月份所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,美國母親及5歲以下孩童的死亡率,在164個國家中排名第31,是所有已發展國家中表現最差的國家。
無論是青少年的懷孕或分娩,或進行人工流產的人口比例,挪威的表現都優於美國。挪威人能獲得更多避孕措施,且擁有更全面的性教育政策,且在面對人類性慾的問題上有更成熟的態度。
在結束與赫格的訪談時,喬菲問赫格是否要化名,赫格認為這麼做會好一點,她並不在意挪威人的反應,但她在意那些反人工流產的美國人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