週末許多平面媒體報導,有460萬青年勞工每年賺不到54萬,青貧一族的現象值得社會重視。同時也報導了幾個青貧案例,並且把青年上班流動率高的原因歸咎於低薪,而且提到留學歸國每月卻賺不到3萬元。

  這些案例全都把矛頭指向企業及政府,批評政府前幾年為了救失業率所推出的22K就業方案,壓低了上班族的起薪,而企業就算賺錢也吝於分享給員工,因此呼籲企業應該訂出合理的薪資福利制度。

  但是在這些報導中,我完全看不到台灣薪資結構的分析,只是一再重複一年賺不到54萬就是青貧一族,54萬真的屬於低薪嗎?54萬又有這麼好賺嗎?

  有則案例,讓我看了啼笑皆非,內容是某位青年因為工作壓力大,加上公司沒給加班費,所以每月薪資一直不高,下定決心離職換工作,沒想到下一個工作仍然是同樣的狀況,媒體給的結論是「企業不願意付高薪,所以導致流動率高」。

  筆者的第一個想法是「換工作就該得到高薪嗎?」,該領多少薪資不是該看個人有多少能力來爭取嗎?年輕人如果不能累積有競爭力的工作資歷,只想靠換工作來加薪,這有可能嗎?

  而且我相信,只要是真正的人才,大部份的企業還是願意提出高薪留人,絕非媒體所說只想用低廉成本網羅人才,過去有人常說「三調不如一跳」,這方法現在可能不管用了,如果本身的工作品質很差勁,跳到哪都是一樣。

  媒體以每年54萬的標準訂為青年上班族低薪的標準,我們來算算每年54萬好賺嗎?假設以年終獎金一個月來計算,年薪為13個月,平均月薪要將近4萬2,才能年賺54萬。年輕人每個月要賺4.2萬本來就有其難度,以這樣的標準來評斷青年低薪實在有點嚴苛。

  以目前職場正常的發展來看,大約要5年才能達到這樣的薪資,有些人甚至要7年以上才能達到,這是台灣長期以來的薪資結構,因此我並不認為一年賺不到54萬,就屬於低薪族群。

  可別忘了,還有一大部份勞工領的是最低勞動薪資,所以想要讓自己的薪資增加快一點,只能不斷努力充實自己,能力在自己身上,可以走遍天下都不用怕沒工作,否則台灣這樣的薪資結構恐怕5~10年之內,都不會有所變動,但是如果10年之後,你還維持現在的薪資,那就真正落入貧窮一族了。

《本專欄固定每週二、五刊出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尋夢園 的頭像
    尋夢園

    尋夢園

    尋夢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