旺報【本報訊】
昨天300餘位大陸觀光客抵達台灣自由行,有別於過去團進團出的旅遊模式,自由行開啟了大陸民眾與台灣民眾自由交往之窗,也有機會自由閱讀台灣的報章雜誌與電視節目,親身體會兩個中華文化背景下的社會,因政治體制不同而反映在民眾日常生活與社會運作上的差異,自由行的開放將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一件大事。
大陸民眾對台灣最欠缺理解,可能也最好奇的應該就是「台灣選舉」及「民進黨」,《旺報》社評今天選擇一個大陸民眾最好奇的題目做深度解析,作為送給大陸自由行觀光客的禮物吧。
過去3次總統大選,到了6月早已硝煙彈雨、戰況激烈,今年卻異常平靜。兩黨最基本的差異、過去藍綠衝突不斷的兩岸議題,亦雲淡風清未見爭議。最近馬英九陣營試著要求蔡英文陣營對兩岸政策說清楚、講明白,蔡陣營卻低調回應。國民黨深知兩岸政策是馬政府施政強項,最受選民肯定,相對民眾對民進黨執政最大疑慮就是兩岸關係的穩定度,因而希望在兩岸關係議題上逼迫民進黨表態,卻依然徒勞無功。
對蔡英文來說,馬政府施政滿意度並不高,自己卻享有清新的優勢,支持度與馬英九在伯仲之間,兩岸政策隻求不失分就有贏得選戰的機會,不清不楚的兩岸政策最不容易失分,最有贏的機會,這是蔡英文不肯說清楚中國政策的主因。
蔡英文跟國、共兩黨如何打迷糊仗呢?去年9月12日接受《蘋果日報》訪問時,她首先說出「會延續前朝政策,對ECFA不會橫材入竈」,當時大家猜測所謂「前朝」是指哪一朝,不僅民進黨人不知,國民黨更是一頭霧水,中國大陸也透過各種關係想摸清「前朝」的底細。
今年2月蔡英文為「兩岸智庫」掛牌,又說兩岸要「和而不同、和而求同」,更讓人更摸不著頭緒。「和」是大陸胡錦濤時代最喜歡使用的字,「和而不同」又是中華文化最深的底蘊。考究這兩句話,你要說蔡英文是想表達「獨」的理念嗎?不像;說她在表達「統」的意涵嗎?也不是。這是蔡英文的第二場「迷糊仗」。
最近,蔡英文轉換詞彙,說要在「多邊架構下處理與中國的關係」,甚至還說願意跟大陸商談「可長可久的互動架構」,什麼是「多邊架構下」,什麼是「可長可久的互動架構」,蔡英文也拒絕解釋,這是她第三場「迷糊仗」。
細究蔡英文這三場「迷糊仗」的內容可知,其中並無邏輯性,法律出身的蔡英文應該知道論述的「邏輯關係」至關重要,但她故意對兩岸政策採取模糊、非邏輯性策略,顯然是刻意作為,讓國民黨無從發動攻勢,抵銷國民黨的選舉優勢。藍營急得像熱鍋裡的螞蟻,她卻在鍋邊觀看螞蟻跳腳。
其實,解讀蔡英文「迷糊」的本質並不難,她3年前接任民進黨主席後,就很少聽她使用「愛台灣」、「台灣意識」、「本土意識」等用語,李扁時代的民粹用語早就被蔡英文丟進垃圾中。蔡英文時代民進黨最常使用的詞語是「反」,「反」ECFA、「反」親中、「反」陸客、「反」陸生,與大陸文革時期「造反有理」相同,隻要與中國相關、有利兩岸連結全都「反」到底,她不用提出任何正面表述,「反」到底即可。
把所有蔡英文的「反」意識總合,她不使用「台灣意識」或「本土意識」做論述基調,以「反中意識」相對應馬英九的「親中意識」。「反中」意識型態成為蔡英文時代的指標,她也可以走出李登輝、陳水扁兩代的強大陰影,真正走出自己的一條路。
除了用「反中意識」和馬英九「親中意識」對比外,蔡英文在其他作為上也採取與馬英九「反」的做法。例如,馬英九在立委提名上,盡量派遣年輕「刺客」到艱困地區打選戰,蔡英文偏偏就採取跟馬英九背道而馳的策略,譬如在台南市提名76歲高齡的陳唐山再度掛帥,讓國民黨摸不透她的想法。馬英九陣營可能誤判民進黨已無人,而掉入輕戰的陷阱中。同樣的,馬英九已經拋出「馬吳配」組合,蔡英文持續打迷糊仗,說她的副手「未排除任何可能,還需時間再想想」,她這種好整以暇的作法,也是「反」的意識催化結果。
所以,別再追問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是什麼?也不用摸清她提名陳唐山的意義?更不用管她的副手可能是誰?一切在「反」的意識下,與其問蔡英文要做什麼,不如看馬英九在做什麼?然後反過來思考,就可以摸清蔡英文的作為了。
留言列表